中日对决,来到最关键的点了

对于本田来说,2024年在中国的日子挺难熬的。

在7月底,本田中国就曾官宣,将关闭在华的其中一个工厂,整体算下来燃油车产量将会减少五分之一。

也许和中国市场销量不济有关。

本田汽车在华销量已连续三年下滑,从2021年的156.15万辆,到2023年123.42万辆,下降幅度刚好也在五分之一左右。

不过今年下滑目测将更加严重,根据官方数据,除了1月份销量同比增长了大约57%,其余2-8月都呈下跌趋势,最低有22%,而最多的8月,同比暴跌了44.3%。

中日对决,来到最关键的点了-有驾

事实上,不止本田,像丰田、日产等日本车企,对于做好中国这道题,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最后三大车企共同进退,要跌一起跌,幅度维持两位数以上。

日本车企在华遇冷,其中比较大的一个因素,莫过于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在持续扩大。

尽管像本田、日产等也拿出了一些电动车型投放市场,但终究入局太晚,对比已经玩出花来的中国车企,显然招架不来。

国产电车不仅内饰好,电机智能度高,价格还低,让燃油车为主力的日企怎么玩。

卡罗拉一降再降,思域也更靠近打工人的钱包了,但架不住价格低于十万的秦PLUS和海豹06联袂出动,还有比亚迪全系车型的强势掠阵。

有人说比亚迪是在搞“低质、低价”的恶意竞争,可据官方上半年财报,比亚迪降价以后利润反而上升了。

这下日系三强就有点难受了。

难得实行割价政策,与国企们卷价格大战,却依然保不住中国市场的销量,还亏了利润。

面对在华市场的节节败退,日企高层们倒是挺的风轻云淡,某汽车会长更始终保持怒怼电动车的强劲火力,丝毫不在意中国市场的颓势。

这与国内“日本车企药丸”“日系车企崩盘了”的呼声形成了强烈反差。

日企们自然有他们的底气。

仅仅是丰田一家,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销量,就交出了近490万辆的成绩,并连续4年蝉联全球销冠的位置。

中日对决,来到最关键的点了-有驾

同时利润比惊人,上半年的净利润是比亚迪的10倍,比中国车企的总和多一倍有余。

根本因素,日系三强的全球利润盘太大了,这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存量优势,可谓庞然大物。

就这么看的话,日本车企离开内卷的中国市场,反而变得更好了?

当然不是,虽然日本车在全球的份额一如既往地厚重,可从相关数据来看,日企们这一两年也陷入了困顿期。

拿全球销量和利润构成来说。

中、日、美、欧,是日本车企最重要的一线市场,既然中国市场暂时玩不转,那就只能加大其他市场的汲取力度了。

一通运作下来,最先出成绩的不是本土市场,反而是欧美板块。

其实道理很好理解,就在过去一年里,西方国家和欧美车企使出了不少盘外招:

先宣布暂缓电动化,然后对中国车企展开反补贴调查,最后强行制裁中企,加收惩罚性关税,幅度从29%到100%不等。

这场大戏只有一个目的,捍卫西方的内燃机基本盘。

不同于中国电车的重重受阻,日系车能轻易享受到西方独宠的光环,并把欧洲车企用在电车领域的“携手涨价保利润”战术,无缝粘贴在燃油车上。

最终实现欧美市场销量、利润的双双翻红。

这还挺神奇的。

要知道,一直以来中国日系车的售价,大部分比北美市场贵20%以上,因为要靠价格优势来抢占北美市场,所以中国市场的利润是用来填补这部分空缺的。

如今形势逆转过来,变为以西方市场的溢价,反哺中国市场,也算是让日本吃到西方的政策红利了。

只是割韭菜式的红利期能维持多久,完全取决于下任灯塔国统领的心情、西方民众的忍耐度,和中国企业抢占欧洲市场的速度。

尽管日系车在欧美大陆一路高歌,可在母国市场却遇到了和中国一样的冷落境况,因为在前段时间,日本车企们集体爆雷了。

今年6月初,日本国土交通省通报丰田、本田、铃木等5家车企,在碰撞测试、发动机功率测试等过程中存在造假、舞弊行为,从而引发席卷全日本的造假风暴。

中日对决,来到最关键的点了-有驾

原本以为紧急召回加鞠躬,能极限挽尊,像过去一样,只要道歉态度诚恳,就可敷衍过去。

但没想到来自本土的反噬这么强烈。例如丰田,2024上半年,在母国的销量跌幅去到了22%。

总的来说,一线市场勉强持平,可在二三线市场,日企的份额肉眼可见萎缩了。

一方面有造假事件的余波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车企的强势介入,像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和非洲、南美等地区,日系车销量、市场份额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跌。

来自中国的新能源势力,正不断进攻日企们的后花园。

等哪天西方看日本车企不顺眼了,效仿80年代半导体协定和广场协议那样,顺带制裁一波,那就真的天崩地裂了。

情况当然远不到“日企药丸”的地步,只是从现实来看,日本车企确实遇到了大麻烦。

很多人以为,日企对电动车是十分轻视的,不然偌大一个本田,不会只拿出四款月销量只有三位数的电动车,在某次发布会上丰田更被逼得拿一堆电动车模型来凑数。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是电动车的先行者。

早在1997年,丰田就量产了世界第一款混动轿车,手上有非常可观的电动汽车专利;2010年,日产推出了全球最早进入量产的电动车聆风(Leaf),在全球畅销榜上一直名列前茅。

这一切说明,只要日本愿意,完全可以比中国更快抢占电动车市场,可在战略上,日本偏偏走出截然不同的一步棋。

倒不是看不起电动车,而是发展电车最需要的锂矿、稀土和铜等资源,日本都很缺乏,全靠进口。

与其费时费力,到处筹集资源,还不如直接走氢能源路线更好,不仅比锂电路线更环保,最重要是原料容易寻找,有海水就可以了,日本四面环海,原料几乎无穷无尽。

另一方面,万一操作好了,兴许可以复制70年代的“昭和奇迹”。

说的是在70年代,日本车企抢在美国御三家之前,率先布局小排量,并顺利抢占北美汽车市场的传奇案例。

日本又一次赌上国运了。

当它一门心思死磕氢能源,确实创造了许多成绩——

2014年,日本才刚制定出相关氢能发展战略,15年丰田就推出了氢燃料乘用车,到2023年底,日本境内共有166座加氢站投入运营。

更绝的是,日本还打通氢能源车产业的所有链条,并申请了全球八成以上的氢能源专利,要构筑一条很深的护城河。

这是要另辟蹊径,做地球氢时代的领路人了,可上下游都被日本霸占,其他国家还能干嘛?唯有乖乖交钱,并跟在日企背后摇旗呐喊。

想法很好,问题是,先不说其他国家的人有没有那么傻,就说在氢能源技术板块,日本是否真的独占鳌头。

要说制氢储氢,中国一直是领先的,要论氢能源应用,中美也不相伯仲,可为什么之前两国在氢能源车研发上,一直没啥动静呢。

会不会对于安全问题,中美两国考虑得更多?

氢虽然是清洁能源,却有着极易燃烧和爆炸的特性,加上无色无味,无论是生产、运输,还是加气环节都得相当谨慎,以免发生意外。

这还不算,当氢用在乘用车上,最大一个风险,莫过于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没谁能保证氢气瓶不会发生爆炸,氢脆、铂金催化、爆炸范围广等等可都不是小问题,所以在这方面,各国一直比较谨慎。

无独有偶。

在日企苦口婆心,十年如一日卖力宣传氢能源车有多安全时,也不知乌克兰怎么想的,在网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大意是乌军从路边退役的某日系氢能轿车上,拆下了一个氢气罐,重新加气后,就变成摧毁俄建筑的大杀器......

中日对决,来到最关键的点了-有驾

当看到乌军这波反向宣传时,日系高层怕不是觉得天都要塌了。

有人说,以日本在电车领域的底子,只要重新拾起来,很快就能赶上中国的步伐。

技术层面不好说什么,但有个现实是,在日本弃电动车于一边不管,大力搞氢能源车时,中企们已默默在全世界搜罗优质锂矿了。

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28%的锂资源,可供日本捡漏的机会不多了。

日系汽车在全世界的存量无疑非常庞大,可日本车企的未来在哪里,很难说。

以国内市场为例。

其实中国消费者是很理性的,当年网上舆论闹得沸沸扬扬,说要砸日本车的时候,大家该买还是会买,甚至某些车款加价也要买。

不是上头,而是经过十几年验证,日本车性价比确实挺高。

可现在的情况是,相同价格、档次下,越来越多老百姓更倾向于买国产新能源,就是因为日系车产品力下降了,性价比也不行。

最关键一点,是国产车终于赶了上来,并在某些方面完成超越。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522.1万辆,超越日本的442万辆,而在20多年以前,中国的出口甚至连日本的零头都达不到。

这就是日企们最羡慕中国车企的增量优势。

即使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电池产能所剩、增速放缓、国内市场饱和等等,但方向整体是没错的。

与减碳排类似,新能源本来只是西方用来钳制发展中国家的大旗,后来竟然成为无可避免的大趋势,放个空炮竟然也能把自己拖下水,属实让西方挺尴尬的,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正视趋势,顺势而为才是要实现持续增量的正确密码。

可忽视这一点,在造假现象不断暴雷的情况下,一味沉迷重塑工匠精神的虚假滤镜,只会让存量上的优势一点点消失殆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