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汽车市场,有人日赚1.1亿元,也有人每卖一辆车倒贴10万元。比亚迪最近公布的财报像一颗深水炸弹,炸出了行业残酷的真相:当造车新势力还在为“智能驾驶”的标签苦苦烧钱时,真正能赚钱的企业早已悄悄筑起了技术、成本和规模的护城河。
比如小鹏汽车,去年卖了19万辆车,听起来成绩不错,但仔细一算,每卖一辆车反而亏3万元。蔚来更夸张,每辆车的亏损高达10万元,相当于卖一辆亏掉一辆五菱宏光MINI EV的价格。反观比亚迪,靠着每辆车8000元的净利润,一年狂揽402.5亿元,甚至能把电池卖给竞争对手赚外快。这种反差不禁让人疑惑:曾被资本热捧的“智能驾驶”光环,怎么突然不灵了?
烧钱换不来“智驾神话”
新势力曾经把智能驾驶当作“杀手锏”,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拳。小鹏投入50亿元研发的XNGP系统,用户实际使用率不足8%;蔚来花300万元建一座换电站,结果利用率还不到40%。消费者嘴上说着“要科技感”,掏钱时却更关心续航和价格。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用户最多愿意为“好用”的智驾多付5000元,但车企装一颗激光雷达的成本就超过这个数。
更扎心的是,除了华为能把高阶智驾卖出1万元的实际成交价,其他品牌几乎全系“免费赠送”。这意味着,新势力花大价钱堆砌的算力芯片和激光雷达,反而成了财报上的“黑洞”。就连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在北美市场,选装率也只有19%。这就像开了一家豪华餐厅,顾客却只愿意为免费赠送的小菜买单,主菜再精致也无人问津。
比亚迪的“赚钱密码”:技术摊平成本,规模碾压一切
当新势力沉迷于“智驾军备竞赛”时,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朴素”的路——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举个例子,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自研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直接把插混车的馈电油耗压到2.9L/100km,成本还降了1.75万元。这些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花瓶”,而是通过年销300万辆的规模摊薄成本,最终让消费者用9.98万元就能开走一辆插混车。
这种“技术变现”的能力,让比亚迪甚至有余力对外输出动力电池,去年靠卖电池给新势力就赚了10亿元。而新势力呢?蔚来一辆车的制造成本比比亚迪高28%,小鹏的直营门店单店年运营成本800万元。没有规模支撑的高投入,就像用金砖铺路,走得越远亏得越惨。
活下去的法则:刚需>噱头,现金流>故事
市场的风向已经变了。2023年,增程式车型异军突起,问界M7增程版销量占比超过70%;理想汽车靠“奶爸车”定位,硬是在亏损遍地的行业里实现了盈利。这些案例证明,消费者真正愿意买单的,是解决实际痛点的技术——比如续航焦虑,而不是“画大饼”式的无人驾驶。
比亚迪的财报撕开了一个真相:资本不会再为“亏损换市场”的梦想买单。2025年,现金流充足的企业才能活下来。比如比亚迪手握1549亿元现金储备,相当于每天能赚1.1亿元,而蔚小理的账上却趴着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亏损。当融资窗口关闭,新势力要么学会“省钱”,要么只能黯然退场。
智能驾驶的未来:等风来,不如先造一艘船
当然,没人否认智能驾驶是未来。但比亚迪的例子告诉我们,商业化落地的前提是先活下来。特斯拉当年靠Model 3的亲民价格起死回生,理想汽车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抓住家庭用户,都是先站稳脚跟,再追求科技标签。
如今的比亚迪,已经用规模化搭建起一艘“航母”,哪怕暂时不靠智驾赚钱,也能用三电技术、混动系统和海外扩张持续造血。而新势力如果继续“既要又要”,很可能在潮水退去时,连游泳圈都找不到。
说到底,造车不是写科幻小说,而是制造业的硬仗。当比亚迪用日赚1亿的成绩单提醒行业“赚钱才是王道”时,这场淘汰赛的幸存者,一定是那些把技术变成利润,用规模打败泡沫的务实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