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集体“哑火”:前十榜单消失,比亚迪成独苗2025年一季度,欧洲14国电车销量榜单前十名中,中国自主品牌首次“全军覆没”。即便算上沃尔沃、极星等中资控股品牌,中国阵营市占率仅13%,剔除后跌至7%。比亚迪以1.35万辆销量位列第12名,成为唯一接近前十的中国选手;曾稳居榜单的MG因48.1%高关税冲击,销量从去年同期的2.26万辆暴跌至8913辆,彻底退出竞争核心圈。
新势力分化加剧:小鹏、零跑勉强撑起千辆门槛,蔚来7款车型总销量仅224辆,换电模式在欧洲“水土不服”;岚图、赛力斯等国内热门品牌,销量甚至不足百辆。
欧洲本土反攻:大众“多车围剿”,特斯拉神话终结大众以5.8万辆销量、13.5%市占率登顶欧洲电车榜首,超越特斯拉近2万辆。其ID.3、ID.4、ID.7三款车型杀入销量前十,多车型策略直接碾压特斯拉的“单兵作战”。ModelY虽以2万辆守住车型销冠,但特斯拉整体市占率从14.5%暴跌至9.2%,颓势难掩。
传统车企转型提速:宝马iX1、奥迪Q4e-tron挤占中高端市场,斯柯达Enyaq、起亚EV3锁定性价比用户。日系车逆袭:丰田bZ4X(被中国网友戏称“验证码”)在欧洲卖出8142辆,远超本土表现。
关税战背后:中国车企的生死劫与转机MG的溃败暴露中国品牌对政策的高度脆弱性——48.1%关税直接导致成本失控。比亚迪凭借27.4%的税率优势,连续三个季度销量翻倍,但1.35万辆规模仍难撼动欧洲本土巨头。
中欧关税谈判现转机:若按“最低售价”机制执行,中国车企或重获价格竞争力。但根本问题在于产品适配——欧洲用户偏爱小型车(如沃尔沃EX30、极氪X),而中国车企仍在强推汉、唐等大型车,蔚来换电模式更因基建缺失沦为摆设。
欧洲电车市场的真相: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适者生存中国车企的欧洲困境,本质是战略懒惰:依赖关税漏洞、忽视本地需求、盲目复制国内模式。大众的逆袭证明,传统车企的供应链把控和渠道纵深仍是护城河。特斯拉的教训更直白——单一爆款难以抵挡集群攻势。
未来三年,欧洲市场将成全球电车修罗场:谁能拿下小型车、谁能控制电池成本、谁能绑定本土供应链,谁才有资格谈“全球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