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 辰
企业应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引导车企规范营销宣传行为。
此前,小米SU7爆燃致3人死亡悲剧引起各方对所谓“智能驾驶”的大范围讨论,紧接着,工信部4月16日组织召开会议,强调车企不得对组合驾驶辅助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不完全是时间上的巧合。
为何相关部门接二连三发声?一句话,预防和减少消费者被车企的“黑话”忽悠瘸了——
“高阶智驾”“零接管”“解放双手”……看了这些宣传卖点,谁不惊叹于汽车的“神之进化速度”?
可实际上,当下车企竞争新焦点如“高阶智驾”,其实就是一场文字游戏。本来“智能驾驶”就更多偏向于市场营销语,而非有明确定义、标准的严谨词汇,高不高阶的,自定义空间就更大了。
王婆卖瓜,说自己瓜甜,本无可厚非。个别车企不妥的地方在于,话说过了头,甚至侵蚀了消费者安全教育。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智能驾驶分为L0至L5共6个等级,L1至L2为辅助驾驶技术,L3及以上为自动驾驶,当前市面上的“高阶智驾”本质上都属于L2范畴,难道车企会不知道?更有甚者,使用“零接管”“解放双手”等词汇宣传,极有可能引人误解、放大事故风险,为了商业利益给消费者“埋雷”,真的合适吗?
从观感上说,辅助驾驶乍一看的确不如高阶智驾、智能驾驶“高端”,绝大多数人不是专家,看不懂专业术语和数据,“唬人”的概念更有利于抢占市场份额。为在红海市场中扩大声量,部分车企在宣传中不甘心老老实实使用“辅助驾驶”,而热衷于玩概念、造噱头。个别车企态度“保守”,反被贴上了“落伍”“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标签,让人唏嘘。
合法前提下,车企包装概念可以,但模糊或误导性表述不该有,关键信息也绝不能少:自动化程度处于国家标准中的哪一级?不同价位买到的不同智驾版本在功能性、安全性方面有何差异?技术局限有哪些?诸如此类,于消费者而言,是像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于车企自身而言,也是前进途中的“安全带”。
出了事故后回看,部分看似“高端”“有卖点”的营销词,如今成了悬在一些车企头上的利剑;看似“很平”“不出彩”的词,反而让外界看清谁真正把消费者安全放在第一位。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夸大和虚假宣传或许能带来一时关注,却会造成更大的反噬。利用信息差耍小聪明,真的明智吗?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