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出台:不起火不爆炸,2026年7月实施

史上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出台:不起火不爆炸,2026年7月实施-有驾

动力电池新规核心内容及影响分析

2025年3月28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并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被称为“史上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通过多项技术升级和测试要求,旨在从源头杜绝电池热失控引发的起火、爆炸风险。以下是新规的核心内容及行业影响:

一、新规核心修订点

热扩散测试升级

触发方式:新增“内部加热”触发条件,与原有“外部加热”“针刺”共同构成多维测试场景。

技术要求:从旧标准“热失控后5分钟内报警”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且烟气不得对乘员造成伤害。

测试条件:明确电池温度、上下电状态及整车测试环境,确保测试结果更贴近实际场景。

新增底部撞击测试

测试方法:采用直径30mm的撞击头,以150J能量撞击电池包底部3次,模拟飞石、路面凸起等冲击。

判定标准: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且绝缘电阻符合要求。

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

测试条件:针对20%-80% SOC(电量)快充(单次≤15分钟),循环300次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其他修订

挤压测试:提升抗压强度要求,增加绝缘电阻判定条件。

适用范围:明确仅适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非驱动类电池(如储能电池)不适用。

二、行业影响与挑战

技术门槛提高,中小企业面临淘汰

技术储备:截至2025年2月,78%的受访企业已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但全面达标者不足40%。

成本压力:合规电池系统成本预计增加15%-20%,二线厂商改造成本或超5亿元,30%低端产能或于2027年前淘汰。

推动技术创新

固态电池加速产业化:固态电解质不可燃特性更易满足新规要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布局相关技术。

热管理优化:液冷系统、气凝胶隔热材料等成为技术升级重点。

市场格局重塑

头部企业受益:大企业凭借技术储备和规模效应,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国际竞争力提升:新规严苛程度超过欧美标准(如美国要求1小时内不起火),或推动全球标准向中国靠拢。

三、消费者与车企应对策略

消费者利好

安全性能提升:新规实施后,电池爆炸风险趋近于零,新能源车自燃率或进一步降低。

保费与质保优化:符合新规车型保费或下浮15%-20%,电池终身质保条款可能剔除“热失控”免责项。

车企转型方向

技术升级:需在电芯本征安全(如比亚迪刀片电池)、智能预警系统(如热失控提前10分钟报警)等领域加大投入。

供应链管理:强化电池包底部防护设计,优化快充循环下的电池寿命。

四、实施时间表

新车型:2026年7月1日起上市的车型需通过新规测试。

已获批车型:2027年7月1日前需完成改造,否则将退出市场。

总结

新规通过“零容忍”安全标准,倒逼行业技术升级,推动动力电池向更高安全性、更长寿命方向发展。短期内可能引发行业洗牌,但长期来看将加速新能源车普及,并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基础。消费者可期待更安全、可靠的电动车型,而企业需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间找到平衡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