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其表”,用在某些汽车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
拿捷达VA7来说,顶着“速腾换标”的名头,想在竞争激烈的紧凑型轿车市场分一杯羹。
结果呢?
今年二月份,销量仅有328辆!
这数据,让许多人感到沮丧。
曾有人觉得这车能成为“平替车型中的佼佼者”,现在看来,希望渺茫。
事情是这样。
捷达VA7,大家心知肚明,和大众速腾源自同一血脉,采用相同的PQ35平台。
按理说,底子不差,对吧?
售价也摆在那里,指导价不到十万元到十三万元,比速腾显得亲民。
但市场表现就是这么现实,消费者并未认可。
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坦白讲,还是那份难以割舍的虚荣心在作祟。
国人购车,不仅看重交通便利性,更在意它所能带来的身份认同。
有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大众品牌存在品牌溢价,这溢价中包含了人们渴望获得的体面。
而捷达呢?
虽说是大众旗下的牌子,但作为独立运营的个体,在一些城市,知名度实在有限。
甚至有部分人直接视其为“简化版大众”。
有销售人员私下表示,一些顾客哪怕背负更多贷款也要选择速腾的入门级版本,也不愿意增加预算购买配置更高的捷达。
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为了那个大众车标。
此话虽略带无奈,但却是汽车消费市场的真实写照。
你或许会说,价格是它突出的优势啊?
但实际情况是,终端市场优惠力度加大后,两款车型的差价微乎其微。
以北京为例,速腾1.4T舒适版优惠后约十二万五千元,捷达VA7超有料版优惠后约十一万八千元,差价仅七千元左右。
花费七千元,换取一个大众车标,不少人认为这笔买卖划算。
更令消费者感到气馁的是,尽管捷达VA7同样配备了EA211 1.4T发动机,与速腾保持一致,但后者已升级为技术更为先进的1.5T EVO II发动机。
即便实际驾驶体验可能相差无几,但在消费者眼中,“老款引擎”即意味着“技术落后”。
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左右了他们的购买意愿。
更令人在意的是油耗表现。
通过实际测评,捷达VA7的综合油耗为每百公里七点二升,而速腾1.5T反而表现更佳,仅为每百公里六点八升。
这一数据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对“技术落伍”的认知。
再来看配置方面,捷达VA7的入门车型(售价不足十万元)实在难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倒车影像、无钥匙进入、天窗等实用功能均未配备。
反观同价位区间的其他车型,例如吉利星瑞2.0T精英型(售价约十一万多元),标配360度全景影像、电动天窗、主驾驶位电动调节等配置,其配置丰富程度远超捷达VA7。
因此,许多消费者在一番对比之后直言:“捷达VA7的低配车型,压根儿不值得考虑!”
捷达VA7想要扭转当前局面,必须革新其发展策略,彻底摆脱“速腾换壳版”的固有思维。
需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强调其“德系基因与高性价比”的融合。
针对一些特定的城市,推出所谓的“行政版本”,努力争取来自政府部门的采购订单。
技术层面也需尽快改进,加速换装技术领先的1.5T EVO II发动机,并同步升级为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在配置方面,也应该着重优化。
砍掉入门级车型,主推中配车型,增加倒车影像和天窗等实用配置,并将售价控制在十万元以内。
营销策略也需要推陈出新。
可以考虑与驾校展开合作,推出“教练车合作项目”,着力打造其“皮实耐用”的良好形象。
眼下,新能源汽车正逐步蚕食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捷达VA7所面临的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部分合资品牌所面临的焦虑。
消费者真正渴求的,是能够切实解决出行痛点的优质产品,而非仅仅是简单粗暴的“换标”或“换壳”之作。
当国内汽车品牌在动力性能、配置水平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时,捷达唯有摆脱“大众附属品”的标签,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发展道路,方能在细分市场中寻得一席之地。
否则,捷达VA7很有可能成为燃油车时代又一个被市场淘汰的牺牲品。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备十足诚意的汽车产品,而不是依靠过去积累的品牌声誉来蒙蔽消费者。
时代在发展,消费者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