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准生证”,这事儿吧,听起来挺官方,其实跟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想啊,以后救火、救援,天上飞的家伙靠不靠谱,就看这纸“准生证”了。
“鲲龙”AG600,这名字听着就霸气,像条能呼风唤雨的龙。
可它以前没“准生证”,就像个黑户,飞起来总让人心里有点嘀咕。
现在好了,证到手了,心里踏实多了。
但这证,真不好拿。
适航标准,那是用血的教训堆起来的。
这“鲲龙”呢,最牛的地方,是它的“大脑”和“神经”——机载系统,是纯国产的。
以前,咱们的飞机,用的都是“进口货”,关键时刻,人家不给你用,你怎么办?
所以,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骨气问题。
为了这颗“中国芯”,航空工业下了血本,搞了个“主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的模式。
说白了,就是“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把事儿干成。
听说,光系统集成商,就有五家,都是顶尖高手。
他们独立自主地搞航电、飞控、高升力系统,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还有近百家设备供应商,也跟着一起加班加点。
这过程,想想都觉得头大。技术难关、适航标准、各种验证,哪个都是拦路虎。
但啃下来了,好处也实实在在。
最直接的,是打破了国外垄断。
以后,咱们的飞机,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再一个,是锻炼了队伍。
这几百家企业,都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真本事,以后再搞别的飞机,也更有底气。
更重要的是,整个航空工业的“安全意识”,提高了。
以前,可能有人觉得“安全”就是口号,现在,大家都知道,安全是底线,是红线,碰都不能碰。
拿到了“准生证”,“鲲龙”就要开始干活了。
它能灭火、能救援,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
可光有“准生证”还不够,还得能批量生产才行。总不能一年就造一两架,那还不够用。
珠海金湾,AG600的总装生产线,就在那里。我去过一次,挺震撼的。
走进车间,看到的是一架架正在组装的飞机。
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忙忙碌碌,每个人都像一颗螺丝钉,紧紧地拧在一起。
这条生产线,有六个站位,每个站位负责不同的任务。
听说,51站位,负责把飞机的“骨架”搭起来,机头、机身、机翼,在这里“合体”。
41站位,负责给飞机装上“血管”和“神经”,各种系统,在这里安装调试。
这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很高,一年能造10架以上。
飞机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按照固定的节拍,在不同的站位之间移动。
有人说,这生产线,真现代化。
可我觉得,最现代化的,是人的脑子。
以前,咱们搞航空,总是跟着别人跑,学别人的技术。
现在,咱们也开始搞自主创新,也开始引领潮流。
AG600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它证明了,只要咱们敢想敢干,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当然,咱们也别太乐观。在基础研究、关键材料等方面,咱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还长,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但我相信,只要咱们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开放合作,总有一天,咱们也能成为航空强国。
那天,或许不远了吧。
我采访过一些和“鲲龙”项目有关的人,他们跟我说了很多。
有工程师,跟我讲技术的难点,讲他们怎么攻克难关。
有工人,跟我讲他们每天加班加点,只为了把飞机造得更好。
有管理者,跟我讲他们怎么协调各方资源,怎么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他们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
他们有压力,有焦虑,也有梦想。
他们想让中国的飞机,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他们想让中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世界。
我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们说,希望有一天,中国的飞机,能像中国的筷子一样,遍布全球。
这个愿望,听起来有点大。
但我觉得,只要咱们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就像“鲲龙”,从无到有,从图纸到现实,它证明了,只要咱们敢想敢干,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始终觉得,所谓进步,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吗?
就像一滴水,一滴水地汇聚成河流,汇聚成大海。
而“鲲龙”,就是这样一滴水。
一滴充满希望的水。它能不能真的变成龙,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就看我们怎么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