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市这擂台,锣鼓喧天。小米SU7刚撂下“性能普惠”的豪言,智界这边就紧跟着亮出“安全兜底”的招牌。俩词儿一摆,颇有针尖对麦芒的意思,好像“风驰电掣”和“四平八稳”就该分道扬镳。
智界前阵子搞了个夜宴,余承东亲自站台,吆喝着“稳字当先,快马加鞭”。这话听着就勾人,啥叫“稳”?发布会上说,不只跑得飒,更要刹得住,让用户踏实上路。他们家新出的S7 Ultra运动版,零百提速3.3秒,速度是有了,但更强调安全,说是傍上了更顶尖的智驾系统,全方位防撞啥的。
说到智驾,这玩意的命门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下市面上多数车,包括小米SU7,用的都是禾赛的128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200米。智界直接换了华为的192线,探测距离飙到250米。这多出来的50米,意味着啥?意味着能更早洞察险情,更早未雨绸缪。这就好比,别人还在用老花镜,你直接架上了夜视仪,安全系数自然水涨船高。
当然,光有硬件还不行,还得有软件加持。智驾这东西,不是说你算法精妙、算力强劲就能一蹴而就的,还得靠海量数据灌溉。智界背后有华为鸿蒙智行撑腰,这算力自不必说,关键在于数据积累。他们宣称,每天要用3500万公里的训练数据来“喂养”这套系统,而且每5天就迭代升级一次。这阵仗,活像养了个“AI崽”,时刻都在自我进化。
有了这些,智界的智驾就能更“善解人意”,加减速更丝滑,变道更熨帖。但,这玩意真有那么灵?
实则,这里头藏着个挺骨感的问题。智驾这东西,有点像“富者愈富”的逻辑。谁掌握的数据资源多,谁的技术革新就快,谁的用户体验就更胜一筹。华为在这点上,确实占尽先机。但这种先发优势,会不会演变成一种技术壁垒?其他车企,又该如何奋起直追?
智界这次还着重强调了AEB(自动紧急制动)的本事,说生效范围更广,主动避险能力更强。他们给出的数据是,前向AEB能cover 4-150km/h的时速范围,异形障碍物自动紧急制动能覆盖30-130km/h,侧向AEB支持40-130km/h刹停,后向支持1-12km/h的主动刹停。这串数字,乍一听确实挺唬人。
咱们再瞅瞅,小米SU7的标准版,只提供前向防碰撞辅助,而且对锥桶、水马、石头、小动物这类障碍物视而不见。这么一比,感觉智界确实棋高一着。
但话说回来,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终归还得看路面上的真章。毕竟,智驾这玩意,要在各种复杂的路况、天气条件下都能运转自如,才算真正靠谱。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眼下,不少品牌的智驾能力,都面临着这个尴尬境地。很多时候,理想状态下的数据,和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表现,是两码事。智驾,不能只活在PPT里,更要看它在真实世界里,能发挥出几成功力。
根据官方说法,鸿蒙智行联盟品牌车型累计避免的碰撞已经突破170万次。这组数据,似乎颇具说服力,暗示着华为的智驾,的确在实战中有所斩获。然而,这其中,有多少是“有惊无险”,有多少是真正化险为夷,这些细节,我们还无从知晓。
所以说,智驾这东西,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更不是品牌作秀。安全,才是硬道理。智能车时代,别一味求“快”,而是把安全放在首位,实现“稳中求胜”,才是对用户最大的负责。要知道,速度再快,安全到家才是王道。当我们一窝蜂地把智能汽车的竞争焦点放在“零百加速”时,是否忽视了智驾安全才是真正的压舱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