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某经销商门前醒目的"直降6万"横幅,成为ID.7 VIZZION市场窘境的生动注脚。这款指导价22.78-26.28万元的中级纯电轿车,在终端市场已跌破18万元大关,却仍难获消费者青睐。2024年全年6723辆的销量,在中型车市场近乎沦为统计学的误差值;2025年1月9台的成交量,更是将"寒意"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市场对传统品牌溢价体系的无情解构。
外观方面,封闭式前脸与隐藏式门把手的组合,本应是科技美学的经典表达,却在ID.7 VIZZION身上显得过于克制。当竞品们用溜背造型、贯穿式灯带、电子外后视镜等创新元素重构审美范式时,大众的"套娃设计"策略显得格格不入。
内饰方面,15英寸悬浮屏与仿皮座椅的组合看似豪华,但硬塑料中控台与粗糙的按键阻尼,让20万级座驾的质感大打折扣。对比新势力们主打的Nappa真皮、实木饰板与氛围光矩阵,这种"功能性优先"的取向正加速流失年轻消费群体。
智驾方面,ID.OS系统引以为傲的L2级辅助驾驶,在NOA领航辅助与城区智驾横行的时代已显落后。车机启动时的延迟、语音指令的误识别,与竞品"可见即可说"的交互体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代际差,正在吞噬大众的技术口碑。
续航方面,84.8kWh电池组带来的642km CLTC续航看似亮眼,但在实际场景中却暴露出两大软肋:其一,高速工况下续航缩水率超过30%,与标称值形成巨大落差;其二,冬季低温环境下,电池管理系统未能有效抑制性能衰减。当竞品们通过热泵空调、电池预加热等技术优化用户体验时,ID.7 VIZZION的"传统方案"显得捉襟见肘。
大众品牌的"柴油门"阴影尚未完全消散,新能源技术积累薄弱的历史包袱又成为新桎梏。消费者根深蒂固的"燃油车思维",使得ID系列车型始终难以摆脱"油改电"的质疑。这种认知惯性,让大众在电动化赛道上如同背负着历史十字架前行。
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关乎ID.7 VIZZION单车型的成败,更承载着大众汽车这个百年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命运转折。唯有以颠覆性创新打破路径依赖,方能在智能电动浪潮中续写传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