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其中,辅助驾驶与动力电池技术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领域。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跃进,一系列事故与争议也随之而来。近期,多起与 “辅助驾驶” 功能相关的严重事故纠纷,使消费者对新技术的信任出现危机;与此同时,动力电池起火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强烈质疑。
4 月 16 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工信部官网发布公告,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公告着重指出,汽车生产企业必须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严禁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水平。次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显示,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公布。在技术要求方面,热扩散测试标准从 “着火、爆炸前 5 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提升为 “不起火、不爆炸 (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这一公告和新国标直击行业两大痛点 —— 营销乱象与技术短板,通过强化监管来重塑行业秩序,为新能源汽车 “拿命试错” 的野蛮生长时代画上句号。自 2025 年开年以来,国内已有超过 20 家主流车企相继发布新一代辅助驾驶战略规划和技术路线。光大证券预测,2025 年国内 L2 + 城市辅助驾驶渗透率有望接近 10%,2026 年及以后或将迎来高速增长,其中 10 万 - 20 万元产品的推进可能成为市场放量的关键。尽管国际通用的 SAE 标准将 L2 级明确定义为 “组合驾驶辅助”,但部分车企在营销过程中,使用了可能误导消费者的模糊话术,导致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系统的实际能力产生误判。
2025 年 2 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与宣传准则进行了系统性规范。在工信部发布公告后,一份疑似会议信息纪要的文件在网络流传。文件内容涵盖收紧智驾能力宣传、规范智驾能力使用、严管智驾功能部署和风险等方面,明确指出汽车不允许未经公告的公测行为,如 “千人团”“万人团” 测试;在 L2 标准中考虑和规定视同条件,规范宣传用语,避免使用 “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 等词汇,建议采用 “组合辅助驾驶” 表述;驳回只填参数、未进行充分验证材料申报的申请,减少频繁 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车企需做好版本风险管理,充分验证后再进行升级。紧急 OTA 升级需走召回、停产流程,经市场监管总局审批通过后才可实施。此外,还提出从技术层面防止驾驶员脱离驾驶状态,例如利用组合驾驶辅助的人脸 ID 识别技术,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等行为。
政策同时要求车企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监测系统,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追溯原因,并对数据造假企业实施 “终身禁入” 的严厉处罚。这些新规促使车企从过去的 “营销驱动” 模式,转变为注重技术研发的 “务实路线”。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近期发文指出,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认知不足,将 “辅助驾驶” 等同于 “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出现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还严重威胁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的另一大关键问题。此前,行业遵循的 GB 38031-2020 标准仅要求热失控后 5 分钟内不起火,为乘员提供逃生时间。而今年 4 月工信部发布的 GB 38031-2025 新国标,将 “不起火、不爆炸” 列为强制性要求。新国标的严苛性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将热失控观察期延长至 2 小时,并要求所有监测点温度不超过 60℃,这促使企业采用电芯阻燃、模组隔热、系统级智能监控等多层防护措施;二是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场景,要求电池包在承受直径 30mm 钢球以 150 焦耳能量冲击后,无泄漏、无明火;三是针对快充技术风险,要求电池在 300 次快充循环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直击锂枝晶生长导致内短路这一行业痛点。
这些测试被业内人士称为 “酷刑实验”,旨在更真实地模拟短路场景。专家分析,新标准将改变行业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储备能够迅速响应,而中小厂商则面临生存压力。电池系统合规改造成本将增加 15%-20%,部分低端车型因无法分摊成本可能被迫退市,预计到 2027 年,30% 的产能将面临淘汰。在技术路线方面,磷酸铁锂电池因热稳定性优势,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至 80%,三元锂电池则将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固态电池由于采用不可燃电解质,成为未来技术突破的方向。
工信部的这两项政策,表面上针对辅助驾驶和动力电池的具体技术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从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安全保障的深刻变革。政策不再允许以公共安全为代价进行 “技术试错”,而是通过制定严格标准,促使企业将安全放在首位。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计划参加今年上海车展、以 “智驾” 为主要卖点的部分企业而言,可能需要对参展内容进行大幅调整,毕竟距离车展开幕仅剩几天时间。而动力电池安全问题,更是一场涉及从材料研发到整车制造的全方位战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