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U7横空出世,声势浩大。发布会上那些炫技般的配置,云辇Z、电磁悬挂,还有那麋鹿测试95.78km/h的成绩,简直让人血脉贲张。不过,喧嚣背后,我更想泼点冷水:留给那些老牌车企的窗口期,真要关闭了。
聊起新能源车,也不是凭空捏造的。早在2001年,国家就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溯源求本,还要感谢钱学森先生1992年的前瞻性建言。前辈的远见卓识,令人叹服。比亚迪也算得上是孤注一掷,2003年便毅然转向新能源。后来的剧本大家都门儿清,补贴扶持、规划出台、特斯拉入局、新势力蜂拥而至,短短二十余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便已过半。这效率,怕是让西方的老牌车企直呼内行:我们慢条斯理搞了一百年,你们竟能弯道超车,二十年就搞定了?
依我看,仰望U7的发布,颇有当年iPhone问世的意味。它不仅仅是一台车,更像是一个昭告天下的讯号:一个完全电气化、智能化的新纪元,已然降临。
电动车的妙处,一试便知。操控精准,提速迅猛,要命的是,一旦入了电动车的坑,你还会惦记着开油车吗?我身边那些尝鲜电动车的朋友,无一例外地表示“真香”。这就像用惯了触屏机,再也无法忍受按键机一样,是不可逆的体验升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动汽车的跃迁,与半导体行业的精进息息相关。芯片性能进阶有多快,汽车的迭代周期就有多短。传统车企想年年推陈出新?恐怕在技术储备上就捉襟见肘了吧。
也许有人会反驳,现在电动车销量还远逊于燃油车呢!这倒不假,就像当年iPhone初出茅庐时,销量也难与诺基亚比肩。但别忘了,当iPhone发布的那一刻,传统手机厂商的生命,就已经进入了读秒阶段。
那么,传统车企如今的处境如何呢?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昨日重现。
当然,事情也没那么非黑即白。难道传统车企就只能坐以待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拍死在沙滩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手里还攥着几张王牌。
其一,品牌底蕴。百年老店的品牌号召力,可不是那些新晋势力一蹴而就的。想想奔驰、宝马、奥迪,这些金字招牌,在消费者心中依然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二,技术沉淀。传统车企在燃油车领域深耕细作多年,所积累的技术底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撼动的。即便赛道切换,但技术的基本盘还在。
然而,症结也恰恰在于此。转型,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千难万难。
传统车企的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组织架构的调整、人才结构的优化、技术路线的抉择、供应链管理的重塑……每一个环节,都布满了荆棘。更关键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这就好比一艘在汪洋大海中驰骋了百年的巨轮,想要掉转船头,谈何容易?船上的水手,早已习惯了既定的航线,让他们改弦更张,必然会有人心生抵触。
更何况,转型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需要砸入巨额的资金、人力、时间。倘若转型失败,那可就真要满盘皆输了。
因此,很多传统车企,都在踟蹰不前,都在隔岸观火。他们既想搭上新能源汽车这趟顺风车,又舍不得放弃燃油车这块肥肉。这种心态,倒也无可厚非。
但关键是,时不我待。新能源汽车的进化速度,远超我们的预判。如果传统车企再不当机立断,痛下决心,恐怕真的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成渣。
当我们一味地将传统车企的困境归咎于技术滞后时,是否忽略了他们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和臃肿僵化的组织结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管理层面的问题、文化层面的问题。
仰望U7的发布,是比亚迪的一次豪赌,也是对传统车企的一次当头棒喝。它在警醒着我们,电气化、智能化,已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留给传统车企的窗口期,的确不多了。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另辟蹊径,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否则,等待他们的,恐怕只有被时代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命运,就像当年那些被iPhone颠覆的手机帝国一样。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去拥抱新能源汽车,去支持那些锐意进取的企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彼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