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近来的热闹,丝毫不逊于名利场,每日都有话题翻新。
理想、问界攻势凌厉,老牌大众也坐立不安,酝酿着ID ERA这步棋。
一款瞄准三十万级市场的增程SUV,竟敢放出豪言,要颠覆新势力的格局?
这份自信,从何而来?
说心里话,最初我是存疑的。
那个以“家族脸”著称的大众,骤然转型机甲风?
这仿佛让一位习惯水墨写意的老先生,突然拿起喷枪玩涂鸦,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协调。
但当你细细审视那5.2米的修长身躯,悬浮车顶的巧思,以及那句掷地有声的“中国版智驾方案”,你不得不承认,这次,大众是下了狠功夫。
换个角度思量,这也是情理之中。
理想L9的热销,问界M9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还有谁敢安于现状、固步自封?
尤其是对于大众这类体量庞大的传统车企而言,调转方向的难度可想而知,若不奋起直追,很可能被滚滚车轮碾作尘埃。
因此,ID ERA的面世,与其说是主动出击,倒不如说是一场输不起的豪赌。
大众此次最为精明之处,莫过于选择了增程这条路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充电桩的普及尚需时日,续航焦虑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消除。
纯电虽好,却非人人适用。
增程则不同,既能享受电力带来的经济性,又能凭借燃油保障长途续航,可谓“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精准狙击了燃油车主的痛点。
我身边便有许多开惯了汽油车的朋友,渴望拥抱新能源,却又不忍割舍加油的便捷,增程车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一位驾驶途昂七载有余的老车主坦言:“开了这么些年大众,着实难以放下德系车那种扎实的底盘质感,却又对新能源车的智能化配置艳羡不已。倘若ID ERA真能以30万左右的价格入市,我定会优先考虑。”这番话,道出了市场的真切诉求,亦映衬出增程车型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
当然,单凭技术革新还不够,大众此次更采取了集团军式的作战模式。
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三大基地齐头并进,重现当年“南北大众”联合拓荒的盛景。
尤以大众安徽这颗混血新星,堪称大众在华的“科技孵化器”,从MEB平台的落地到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皆实现了自主掌控。
这昭示着什么?
昭示着大众已下定决心,誓要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大众真的能凭借ID ERA扭转乾坤吗?
我认为,挑战依然艰巨。
新势力亦非等闲之辈,他们在技术升级方面速度惊人,所提供的服务体验亦各具特色。
大众虽坐拥庞大的经销网络,但服务品质能否比肩新势力,营销策略能否出新,仍是未知之数。
再者,增程并非尽善尽美。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烧油发电,能量转换效率终究不及纯电模式,燃油经济性,噪音控制,都是潜在的隐患。
更何况,政策导向也在不断调整,未来是否会对增程车型有所限制,实难预料。
这场新能源领域的鏖战,远未到尘埃落定之时。
大众ID ERA的加入,使得战局更为波谲云诡。
它宛如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换上崭新行头,渴望重回巅峰。
能否赢得最终胜利,既取决于自身实力,亦仰仗天时地利。
无论结局如何,大众的此次变革,都值得我们投以关注的目光。
它让我们窥见,传统车企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在积极求变,努力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
对于消费者而言,多一种选项,终归是好事。
在这个时代,墨守成规,无疑是最大的风险。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众能否倚仗ID ERA,改写市场格局,让我们且行且看。
唯愿这场变革,能真正带来性能更为卓越的产品,品质更为上乘的服务,而非仅仅是一场华而不实的营销游戏。
毕竟,消费者的口碑,才是真正的金杯银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