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台|C-NCAPC-GCAPC-ICAP 这是一条安全绿色智能测评规程纵贯线

车评台|

早些年,汽车刚刚进入家庭的时候,大多数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知识知之甚少。而正是C-NCAP的推出,不仅给汽车产业界带来了更高层级的规范,也给消费者带来了积极的引导。

C-NCAP如此,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焕新升级的C-ICAP如此,最近发布的C-GCAP 同样也如此。

“发布测评规程的目的,就是要引领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在技术上给汽车行业企业明确一个方向,按照技术发展趋势方向前进。”谈及上述测评规程,中汽中心副总经理李洧在接受《车评台》专访时如此表示。

当前,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在汽车产业“新四化”趋势推动下,汽车产业逐渐形成了纯电驱动和智能网联两个新兴战略领域。但是,基于多种原因,就产业界而言,绿色低碳发展程度并不相同,智能网联发展程度也不一致,面对这种局面,如何形成正确引导?

“这需要一套更加明确的评价规程。”同时,李洧谈到,“在技术角度,这些规程一定是相对超前一些的,大概要领先标准法规一步、半步。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此后在国家管理层面制定推行汽车标准法规的时候,积累一些技术基础。”

一个明确的例子,就是当年在推出C-NCAP 评测规程时,增加了安全带提醒装置加分项。

“增加这个加分项,目的就是要解决当时对安全带认知的不到位问题。”李洧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安全带提醒这一测评项给更多企业带来了正向引导,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上的提醒。基于评价规程带来的积极结果,最终车辆安全带提醒也成为了国家强制性标准。”

“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初衷,为整个国家在政府管理层面积累一些经验,做到一些先行先试。”李洧强调。

先行先试,并非盲目而为。

“不管是哪一个测评规程,程序正当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部长周博雅告诉《车评台》,上述测评规程其实是一类技术规范,在技术规范设置的研究和编制的过程中,它有相应的规范流程。

概要说,这些流程应该包括针对问题展开调研明确目标,之后设定场景设计测试条件划定相应限值展开内部测试,针对测试结果征求意见,再对规程进行修订优化,然后再展开公开测试,以验证技术规程的可实施性和测试产品的适应性,最终形成测评规程并予以发布。

“不过,尽管规程发布了,但针对规程的实施,还会进行不断探讨完善。”周博雅进一步解释,“实际上,每一次规程的发布,也就意味着下一轮规程升级的开始。”

确实,汽车产品是一个技术不断迭代进步的特殊消费品。从某一特定技术形式开始出现,到形成一定规模,其市场变化形势万千。

汽车智慧座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当人机交互还没有到达一个巅峰状态,智慧座舱概念已经成为当今汽车产品不断引入的核心概念。

但面对如此新颖的全新概念全新配置,该不该通过测评规范引导、怎么引导、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去引导?

“及时推出智慧座舱方面的测评规程是必要的,它不仅对于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消费者选车、用车也提供了科学的、合理的参考。”中汽中心智能网联首席专家、中汽科技(北京)总工程师秦孔建博士对《车评台》表示,“这样的测评标准,对于未来规范化的标准工作会是先行的经验,未来会逐步针对一些新功能或者新配置形成一些全新标准,去规范行业的发展。”

秦孔建介绍,以2022年数据为例,新能源新车上配置的L2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但从管理标准上还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通过C-ICAP测评所累积的数据,以及根据这些数据作出的统计分析,都会提供给相关管理部门作参考,以辅助相关部门更快推出相应规范。

“新技术、新功能的出现和迭代会非常快,及时开展类似测评,可以为宏观管理带来更好支撑和补充作用。”秦孔建补充道。

据介绍,目前ICAP的规划是围绕智能网联用户关心的几个大的方面,制定了C-ICAP的总的架构。已经实施的是辅助驾驶测评单元,全新发布的是智慧座舱测评单元,今后还会推出自动驾驶和安全两大测评单元,未来还将规划数据隐私保护的测评板块,以回应消费者的关切和呼吁。

但归纳看,“用户关注度最高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交互,第二点就是护航,第三点就是智慧的服务。”周博雅分析说道。

围绕这三个方面,测评规程主要针对以下核心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

交互,典型问题是一些大屏交互时延较长,还有一些菜单设计得过于复杂,使得驾驶员操作时眼睛离位时间过长。这些可能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护航,同样是指应有能够提升和保障通行安全性的属性。比如说视野拓展能力,如360环视和HUD的配置情况和水准。

智慧服务,则是指一辆车在迎宾送客以及行车途中,主动提供的智慧服务是否到位,以及驾乘舒适程度是否令人满意。

“这些也将是C-ICAP引导的三个方向。”周博雅强调。

仔细观察,不难看出,事实上,不论是安全概念还是智能主题,抑或绿色环保主旨,都已成为汽车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之一,相互难以分割。

这种难以分割未来或将体现在V2X,或者说是车路协同上。

“某种意义上,车路协同既可以解决智能化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低碳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好的车的互联和基础设施的互联找到最优的通行方案,它有可能是解决多种需求的一个更好的方式。”周博雅介绍,在C-NCAP 2027版的路线图当中,2024版的版本中正在考虑引入一些V2X的场景,就是车和车之间有一些仿真的场景会进行试点性地评价。

“我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把V2X的功能应用到更多的场景当中,它不只是解决安全的问题,还要解决我们的效率问题和乘坐舒适性等更多的内容”秦孔建补充说道。

未来,这种协同在由从C-NCAP C-GCAP 到C-ICAP 构成的测评规程纵贯线引导下,必然明确可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