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车间坐,刀从天上来”,这句话现在用来形容沃尔沃美国工厂的员工,再贴切不过了。4月19日,沃尔沃突然宣布,未来三个月内,要在美国三家工厂砍掉最多800个岗位,宾夕法尼亚州、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的“搬砖人”集体傻眼。
这次裁员主要针对重型卡车生产线,虽然官方没明说具体部门,但明眼人都懂,卡车卖不动了,生产线就得缩水。北美2万员工里,800人看似不多,但换算成百分比,相当于每25个同事里就有1人卷铺盖走人。
为啥突然挥刀?沃尔沃发言人甩出三个理由,运费涨得比油价还猛、政策变脸比翻书快、关税直接给成本“上刑”。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是我们心狠,是市场逼的啊!”
今年3月26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直接把车企逼上绝路。举个例子:原本造一辆卡车成本100块,现在得多掏12到15块,相当于你买奶茶加料,老板硬要收双倍钱,谁还乐意下单?结果就是,重型卡车订单量同比暴跌18%,相当于10个老客户跑了快2个。
更惨的是,沃尔沃不是唯一“躺枪”的。早前Stellantis集团(旗下有吉普、Ram等品牌)直接关停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工厂,900名员工当场失业,连美国本土的零部件厂也被波及。用网友的话说:“这波操作,简直是‘杀敌一百,自损一千’。”
关税大战:车企老板和特朗普的“极限拉扯”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突然给全球车企发了一张“高难度考卷”。车企们一边骂骂咧咧,一边硬着头皮答题,结果发现——题目超纲了!
成本“爆表”,车企集体喊疼
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AAPC)直接开怼,供应链转型需要时间,但关税直接把车企钱包掏空。比如,一家车企原本计划用3年把生产线搬到美国,现在关税一来,成本瞬间飙高,利润直接“跳水”,只能紧急裁员保命。
更魔幻的是,特朗普嘴上说要“复兴美国制造”,实际效果却像“给病人喂毒药”。车企们疯狂游说政府,求放过低成本零部件关税,甚至搬出“再这么搞,美国车要涨价,老百姓骂的还是你”的威胁。
特朗普的“川剧变脸”
4月14日,特朗普突然改口:“我在考虑给车企豁免关税哦!”但具体咋豁免、豁免多久?没细节、没期限,纯画饼。车企老板们听完内心OS:“信你个鬼,糟老头子坏得很!”
这种政策摇摆,直接把市场搅成“一锅粥”。经济学家甚至预测,再这么折腾下去,美国经济衰退概率飙升,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跌得比股票还快。
绝地求生:车企的“花式自救指南”
面对关税暴击,车企们也不是吃素的。裁员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生存战才刚刚打响。
沃尔沃砍掉800人,表面是缩减成本,实则是把生产线“瘦身”匹配市场需求。但长期来看,沃尔沃可能把工厂搬到关税低的国家,或者逼着供应商“美国本土化”。
燃油车被关税卡脖子,车企们集体瞄上电动车。为啥?电池、电机等新玩意儿的关税压力小,还能蹭政府补贴。比如,福特和通用狂砸钱建电池厂,恨不得把生产线塞满“美国芯”。
但转型谈何容易?有分析师吐槽:“现在车企就像在高速上一边换轮胎,一边踩油门。”
特朗普的关税大招,逼得车企们不得不站队,要么死磕美国本土化,要么转战东南亚、欧洲避风头。比如,捷豹路虎直接暂停对美出口,奥迪也hold不住,暂停交付美国新车。
打工人启示录:风暴来了,谁能全身而退?
沃尔沃裁员事件,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全球化时代,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生产线一关,技术单一的员工最先被淘汰。反观那些懂编程、会修电动车的技工,反而成了香饽饽。
过度依赖某个市场或供应链,等于在悬崖边跳舞。未来的赢家,一定是灵活切换战场的高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