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重组风起时,长安正步向前冲

央企重组风起时,长安正步向前冲-有驾

411日,长安汽车在重庆举行了2024年度业绩解读会——销量268.4万辆,营收2767亿元,净利润73.2亿元。

在多数企业面临增长放缓、新能源业务亏损加剧的大环境下,长安的经营表现谈不上惊艳,但稳定、有节奏,甚至有一些可以看得见的结构改善。

而在财报之外,这场发布会的另一个被聚焦的焦点,是整合。

2月起,东风与长安的合并合并细节传闻已多次被多方渠道热炒,真假难辨。沟通会上,朱华荣首次对外确认:重组方案基本成形,长安作为关键方深度参与,并强调不会影响既有战略,只会让长安得到更多支持

这个判断释放出的信号印证了此前权威专家的分析。在东风与长安整合消息初现时,国企改革专家李锦曾指出,央企之间的合并应是一种化学反应,而非简单的物理叠加。不是看谁级别高、谁规模大,而是看是否能提升效率、增强产业集中度与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整合的意义在于协同,而不是重组本身。

从资本市场到产业上下游,关于这场整合的讨论已经足够热闹。但寰球汽车一直在思考,真正值得留意的,或许不是最终的整合方案,而是——当一切尘埃落定,谁的节奏还保持得住?

表态可以滞后,节奏不能失控。没有抢跑,也没有迟滞,长安在新能源业务上的推进路径,反而更接近一家企业真实的能力呈现。

01

新能源从“讲故事”变成了“算得清”

长安2024年业绩发布后,舆论场上出现了不少关于利润下滑的质疑,一些声音甚至开始据此对公司的整体发展提出不同解读。

这种基于单一财务指标进行判断的方式,其实难以真正反映一家企业在行业周期中的真实状态。尤其在新能源产业,周期波动和前期投入本就是常态。利润的阶段性波动,在所难免。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汽车产业深度重构的背景下,判断一家车企的真实实力,不能只看利润涨跌,更要看其在关键方向上的投入与兑现能力。

央企重组风起时,长安正步向前冲-有驾

以新能源为例,2024年,长安新能源销量达到73.5万辆,同比增长52.8%。这样的增长,放在当前车市价格战持续、需求趋于理性的背景下来看,更显得扎实,也更能看出其产品体系的基本盘。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新能源开始呈现出盈利改善的迹象。年报显示,其新能源业务单车平均售价同比提升1.01万元,平均成本下降6700元,毛利率首次实现转正。在多数新能源品牌仍处于高投入、低回报阶段时,这样的结构转变释放出一定的信号。

需要表明的是,这种单车售价的同比提升,是在行业整体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实现的。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平均售价相比上一年下降了约两万元左右,价格战贯穿全年。这种趋势下还能实现售价逆势上涨,本身就说明了产品的结构力。

央企重组风起时,长安正步向前冲-有驾

产品层面,长安新能源目前已构建起三大品牌体系:阿维塔面向高端智能电动市场,深蓝聚焦主流中高端,启源则进入大众化区间,基本覆盖8万~70万元价格带。各品牌节奏平稳,重叠度较低,渠道冲突可控,在行业普遍面临品牌分化挑战时,这种架构表现出一定的内生稳定性。

目前,大多数车企在新能源业务上仍处于先规模、后盈利的发展阶段。翻看财报,能够实现稳定毛利、售价逆势上涨的企业并不多见。而长安的这套产品与成本结构组合,至少提供了一种路径上的对照样本:不靠补贴、不依赖短期让利,而是通过品牌分层、成本控制和技术节奏,推动这块业务逐步进入财务健康区间。

02

“三计划”落地之后,新能源体系成形

除了财务结构的改善,长安在技术、产品、出海等维度的推进节奏,也越来越像是一套系统在缓慢而坚定地成型。

香格里拉计划提出已久,一开始也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时间拉长再看,这套计划并没有停留在愿景层面,而是一步步落成了具体的技术根基。三电体系的持续投入让长安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供应链。比如那个早几年还常被提起的金钟罩电池,如今累计装车已超百万台,零起火——这不是营销语言,也很少出现在发布会里,但对一家主机厂而言,是比任何口号都扎实的稳定性信号。

央企重组风起时,长安正步向前冲-有驾

智能化上,长安的选择也颇有意思。它没有在语义识别、智驾方案上频繁做噱头,而是安静推进自己的节奏。天枢系统从1.02.0,一直是和量产挂钩的节奏在走。2025年即将上车的激光Pro”版本,主打全国范围内无高精地图智驾启用。现在市场上还在争论要图还是不要图,长安则是先定下路线,再找落地方案。

全球化也并不是一夜间起势的。海纳百川计划推进多年,过去看起来像是布局,如今逐渐变得可见。五大区域总部、九个国家KD工厂、750多家海外渠道网点,虽不密集,却稀疏有致。长安不是在押爆款出海,而是像在铺一张体系化的网络,节奏慢,但方向明确。

央企重组风起时,长安正步向前冲-有驾

如果把三计划放在一起看,就能感受到这家企业的新能源推进方式:不是哪一项特别拔尖,而是都在往前走,而且能形成联动。三电、智驾、全球化——三条战线正在以一种组织化的方式变得可用。

这种推进方式看起来不紧不慢,但正因为不急于交出短期亮点,反而显得更经得起推敲。放在整个行业的背景下,它的节奏虽不激进,但方向清晰,步调一致,这恰恰构成了一种可持续的推进力。

03

内在机制的稳定,是长安稳住节奏的关键

相比产品和技术,组织能力常常是被忽视的部分。但真正决定一家企业能否穿越周期、稳定落地的,往往不是发布会上的战略,而是那些日常执行中的节奏感。

这几年看下来,长安的节奏不像有些企业那样起伏大,但动作并不少。三大品牌几乎同步起步,新业务也不断上线,说明它在执行上是有冲劲的。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没有频繁调整方向,也没有陷入战略反复拉扯。整体上,它在一个主线下持续推进,战略没有反复,节奏也没有乱掉。这种一致性,让它在行业变化最剧烈的几年里,保持住了自己的节奏感。

这种稳定背后,并非惯性维持,而是持续重构组织基础。

央企重组风起时,长安正步向前冲-有驾

2023年以来,长安汽车在组织变革方面陆续推行前中后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强调协同机制提升业务效率;多个技术部门调整为项目制协同,打通研发、供应、制造等链路;并在重点项目上推进预算制+考核制双挂钩,强调经营目标的数字化闭环。

长安在内部机制上的调整,也在支撑其战略节奏的持续推进。比如,在海外业务中引入本地职业经理人担任核心岗位,在关键项目中试点推行跟投机制和项目激励,都是试图让体系更加贴近市场节奏。在新能源相关的人才建设上,长安也通过揭榜挂帅”“双轨竞聘等方式推动梯队建设,为深蓝、启源等品牌注入新动能。

这些做法在一些民营企业中或许已经常见,但放在一家传统央企体系中,仍具备一定突破意味。它们不是体制外的例外尝试,而是在长安新能源业务中逐步常态化落地的操作,说明这家企业在组织方式上也在悄然变化,支撑着它在复杂周期中的相对稳定。

组织弹性这个词听起来抽象,但放在实际经营中,它就是一家公司能不能稳得住、跟得上、转得快的关键。很多时候,企业的节奏不是输在技术和产品上,而是被自身内部的惯性、内耗或摇摆拖了后腿。

产品在走,组织不乱。长安不是最抢眼的那一个,但很多关键节点都没掉链子。

回头看长安这几年的新能源推进路径,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支撑这一切的,其实是组织架构的稳定和清晰。面对产业的不确定性,它没有频繁换方向、重组架构,而是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节奏上推进。少了急转弯,也就多了一份底气。这种稳定,不是静止,而是有序的持续,构成了它穿越周期的基础。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此前指出,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企业,靠的不是某一年的高光,而是在波动中守住基本盘,在起伏中维持住节奏。这种能力,往往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而不是眼下有多热。

拉长时间轴来看,长安这几年的节奏不算惊艳,但确实稳定。从新能源架构,到技术节奏,再到全球化和组织机制的梳理,每一步都落在实处。它没有喊太多口号,但手里的事一件件都推进了下去。所谓可持续,更多时候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今天再看这家企业的年度业绩时,也许更重要的不只是数字上的起伏,而是它在产业不确定、央企整合推进的背景下,还能守住自己的节奏、把核心的事稳步往前推。它既没有试图靠一场发布会扭转叙事,也没有押注某一款爆款逆转命运,而是一步一步把关键能力搭了起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