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下,美国制造业不但没迎来回流,反而雪上加霜。日前,全球第四大车企斯泰兰蒂斯宣布裁撤900名美国员工,关闭两家北美工厂,北美生产线彻底瘫痪。
斯泰兰蒂斯你可能没听过,但你一定听过玛莎拉蒂,斯泰兰蒂斯旗下拥有玛莎拉蒂、Jeep等14个品牌。斯泰兰蒂斯虽为欧洲血统,但生产布局高度集中在北美,对美国汽车工业至关重要。
几乎同一时间,捷豹路虎宣布暂停对美出口一个月,奥迪则扣押3.7万辆新车拒绝交付美国经销商。
工厂裁员,让美国工人丢了饭碗,豪车断供,则让美国经销商无钱可赚。连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品牌福特、通用也急了,因为40%零部件依赖进口,关税政策下,美国老牌车企愈发风雨飘摇。
事实上,美国的汽车产业,从来都离不开国际分工。
首先是依赖邻国:
美国提供技术与资本,加拿大供应铝材与发动机,墨西哥组装廉价零部件。一个车门,可能在美墨边境往返5次,才能完成喷漆、焊接、总装,最终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
此外是与欧洲、中国的深度合作:
欧洲车企(如大众、宝马)在美国设有本土化生产基地,德国博世向美国车企提供电控系统,欧洲的英飞凌、恩智浦占美国车规芯片进口量的35%。
美国特斯拉高度依赖中国上海生产基地,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模式渗透福特、特斯拉,美国市场磷酸铁锂电池(LFP)的93%依赖中国专利。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落下,看似针对“外国车”的策略,实则砸中了“你中有我”的供应链命脉。
汽车工业极为庞杂,涉及数百个专业环节。任何国家的汽车工业,都不可能切断跟全世界的联系,在本土建立一套全新的完整产业链。此外,汽车产业的投资所需资金十分巨大,对车企而言,即便有心在美国布局,但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投资,数年的建设周期,再加上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谁敢冒这个险?
历史总是带着相似的教训,今天的关税大棒,不过是旧剧本的翻拍。
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美国进口暴跌50%,间接加剧了大萧条。
如果,苹果市值两天内缩水2700亿美元、玛莎拉蒂母公司在美国裁员、加拿大对美产汽车加征25%报复性关税让底特律零件厂裁员……
这些连锁反应,让“关税武器”变成了损人又伤己的暗箭。不可能真正保护本土产业,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你用锤子砸向别人的玻璃时,别忘了自己家窗户也是透明的!
(转自:泡财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