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却依然缺席了

小米YU7这事儿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原本说好要在上海车展上风光亮相的"陆地战车",临到头来却跟观众玩起了捉迷藏。4月15号那天,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在直播间轻飘飘来句"别着急,该来的会以最好的状态来",直接让等着看实车的车迷们心里拔凉拔凉的。要知道,这车从去年八月份就在工信部报备了,无伪装实车图都曝光过好几回了,连轮胎花纹都拍得清清楚楚,怎么说缺席就缺席呢?

要说这小米YU7确实来头不小,轴距3000mm的轿跑SUV造型,比Model Y还大上一圈。双电机四驱版691马力的数据往上一摆,多少车迷的哈喇子都要流下来了。特别是那句"续航820公里,一千公里补能两次"的口号,不知道戳中了多少人的续航焦虑。可谁能想到,原本说好6、7月上市的车型,现在连车展的门都没摸到。

这事儿的导火索还得从三月底那场事故说起。安徽铜陵高速上那辆开启NOA功能的SU7撞上施工路障爆燃,三个女大学生没能活着出来。虽说事故调查还没个最终结果,但网上已经炸开了锅。有人说小米的自动驾驶就是个半成品,有人翻出早期测试视频里智驾系统误判路标的画面。就这节骨眼上,要是硬着头皮把YU7推出来,万一再出点岔子,小米汽车刚建立起来的口碑可就真要砸锅了。

不过仔细想想,小米这波操作倒也不全是被动挨打。工信部新出的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政策确实够狠,要求自动驾驶功能必须通过24个月沙盒测试,OTA升级要工信部点头,事故48小时内必须上报。这就好比给所有车企套上了紧箍咒,特别是小米这种喜欢"激进创新"的主儿。听说YU7原本要搭载的L4级自动驾驶,现在得重新做200多项验证测试,光是传感器标定就得折腾小半年。

更扎心的是产能问题。SU7现在手里还压着15万辆订单没交付,一期工厂的工人三班倒都忙不过来。二期工厂的地基才刚挖开,设备还没到位,这节骨眼上投产新车无异于自杀。更别说YU7用的英伟达Thor芯片,本来计划去年底流片,结果被关税卡脖子拖到今年二季度。供应链这出戏码,不知道让雷军在凌晨的办公室里抽了多少支烟。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小米这波"跳票"可能是故意为之。你想啊,车展历来就是车企的修罗场,各大品牌使尽浑身解数搞营销。小米要是真把YU7往展台上一摆,保不齐会被友商抓着设计缺陷穷追猛打。就像去年某品牌在柏林车展上被扒出车机系统用开源代码充门面,结果股价三天跌了18%。现在回炉重造,说不定能借着政策调整期把产品力再提一提。

说到产品力,YU7的配置确实够唬人。车顶那圈激光雷达跟小梳子似的排了四颗,号称能实现"全场景自动驾驶"。车内那块环视投影屏更是个黑科技,导航信息直接投射在挡风玻璃上,晚上开车跟开天眼似的。但问题也出在这儿——这么复杂的系统,光是软件兼容性测试就得跑百万公里。听说之前测试时遇到南方暴雨,摄像头被水雾糊成毛玻璃,智驾系统直接罢工,吓得工程师连夜改算法。

再看看友商的动向,华为在问界M8上玩起了鸿蒙座舱4.0,小鹏G7的5C超充1秒补能1公里,理想MEGA更是搞出旋转座椅的骚操作。小米这时候要是拿不出点真本事,光靠SU7的性价比牌可不够看。特别是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都40%了,消费者挑车的眼光越来越毒,价格战打得比拼多多砍价还狠。

不过话说回来,小米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倒也不是坏事。想想当年小米手机刚出道,不就是靠死磕MIUI系统才杀出一条血路?这次要是真能把YU7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做到极致,哪怕晚点上市又何妨?毕竟买车不是买白菜,谁也不想提车当天就赶上OTA升级修BUG。

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事儿的启示挺值得玩味。是该为小米的"谨慎"点赞,还是吐槽它"不讲武德"?要我说,这事儿就像网购等快递——既盼着明天就到货,又怕拆开是残次品。您说是不是这个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要是您是雷军,会怎么处理这波舆论危机?是硬着头皮按原计划上市,还是继续打磨等待时机?咱们留言区见真章!

结果却依然缺席了-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